当前全球央行对比特币的态度呈现显著分化,尚未形成统一立场;而比特币的“数字黄金”地位虽获得部分国家和机构认可,但仍存在广泛争议,未实现全球共识。
各国央行对比特币的立场分化
美国:战略支持与资产化布局
美国将比特币视为对抗美元霸权的战略资产,采取积极支持态度。2025年3月,美国签署《战略比特币储备法案》,计划5年内购入100万枚比特币,推动其从投机工具向战略储备资产转型。同时,美国金融市场监管层持续放宽机构投资限制,推动比特币ETF期权产品上市,允许贝莱德、富达等传统金融巨头扩大加密资产持仓规模。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,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有助于削弱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依赖,将其定位为“金融主权竞争的战略筹码”。
中国:严格限制与技术隔离
中国维持2021年以来的严监管基调,禁止任何形式的比特币交易与挖矿活动。《2025年金融稳定报告》强调,比特币等加密资产缺乏实际价值支撑,其价格波动可能通过跨境资本流动冲击金融体系稳定。尽管中国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政务、供应链等领域的应用,但明确否定比特币的法定货币地位,将其归类为“具有高度投机性的虚拟商品”,并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为加密资产交易提供服务。
欧盟:审慎监管与分类施策
欧盟通过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》(MiCA)实施分类监管框架,将比特币等加密资产纳入金融监管体系。根据该法案,加密货币交易所需满足反洗钱、客户资金保护等合规要求,德国、法国等核心成员国允许机构用户通过合规ETF参与比特币市场,但严禁商家将其作为支付手段。欧盟央行在政策声明中指出,比特币“不具备货币的核心职能”,但承认其“作为另类投资品的有限价值”,监管重点在于防范洗钱和市场操纵风险。
新兴市场:激进尝试与现实困境
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采取激进政策,试图通过比特币突破传统金融体系限制。萨尔瓦多、中非共和国已将比特币列为法定货币,允许其用于税收缴纳和日常交易,但这一举措引发严重经济波动——萨尔瓦多因比特币价格暴跌导致外汇储备缩水,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。与此同时,尼日利亚、印度等国选择试点央行数字货币(CBDC),试图通过主权数字货币与比特币竞争,争夺数字支付场景主导权。
比特币“数字黄金”属性的争议与现实
支持“数字黄金”定位的核心优势
稀缺性提供抗通胀基础:比特币总量固定为2100万枚,通过算法自动控制发行节奏,不存在超发风险,这一特性使其在全球央行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,成为部分用户对冲通胀的工具。
全球流动性优势显著:比特币实现24小时不间断跨境交易,转账成本仅为传统跨境支付的1/10,且无需依赖银行等中介机构,这一特性使其在资本管制严格的国家获得“价值转移通道”的功能认可。
机构配置需求上升:美国、瑞士等国的养老金、家族办公室开始将比特币纳入资产配置组合,2025年全球比特币ETF持仓量同比增长35%,传统金融机构的入场被视为“数字黄金”地位的重要背书。
制约“数字黄金”认可的关键缺陷
价格波动性削弱储值稳定性:2025年比特币年化波动率达52.2%,远超黄金的15.5%,季度内最大回撤幅度常超过40%,这种剧烈波动使其难以成为稳健的价值储存工具。
全球监管态度分裂:中国、印度等人口大国明确禁止比特币交易,欧盟限制其应用场景,全球约60%的经济体尚未对其开放合法投资渠道,导致比特币的“数字黄金”地位缺乏普适性认可。
黄金的物理属性仍具不可替代性:黄金作为价值储存工具已有数千年历史,其物理稀缺性(全球存量约20.7万吨)和工业用途形成硬支撑,而比特币的稀缺性依赖算法共识,存在技术迭代或政策干预导致价值归零的风险。
最新动态对央行态度与数字黄金地位的影响
政策突破重塑市场预期
美国参议员Lummis提出《比特币储备法案》修正案,建议将比特币纳入联邦储备资产负债表,若该提案通过,比特币可能获得与黄金同等的“央行储备资产”地位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虽警告加密货币可能削弱货币政策主权,但未反对成员国自主持有比特币,这一态度松动被市场解读为“默许部分国家将其作为外汇储备补充”。
技术创新拓展应用边界
Layer2扩容方案(如闪电网络)使比特币交易费用降至0.001美元,交易速度提升至每秒3000笔,一定程度缓解了“转账效率低”的批评。同时,比特币质押衍生品市场兴起,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资产借贷,年化收益率达4%-6%,这一创新使其从单纯的“储值工具”向“生息资产”延伸,增强了对机构用户的吸引力。
市场波动考验信心基础
2025年7月,比特币价格在特朗普政府购币计划推动下突破12万美元,但随后因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,季度内最大回撤达40%,再次暴露其“高风险资产”属性。机构用户虽持续增持,但持仓集中度较高——前100个比特币地址控制约15%的流通量,这种“巨鲸效应”加剧市场操纵风险,削弱其作为“避险资产”的可信度。
结论:分化中前行的“非共识资产”
当前全球央行对比特币的态度本质是“金融主权与技术创新的博弈”:美国试图通过拥抱比特币巩固金融霸权,中国等国家则警惕其对货币主权的冲击,欧盟寻求在创新与稳定间平衡。这种政策分化决定了比特币的“数字黄金”地位难以获得全球统一认可,短期内更可能呈现“区域化认可、机构化持有、限制性流通”的格局。
从市场现实看,比特币已成为部分国家和机构的另类资产配置选项,但其价格波动性、监管不确定性和技术风险仍使其与“黄金”存在本质差异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,2025年底比特币价格可能在10万-17万美元区间波动,但若主要经济体收紧监管或出现技术安全事件,其价值可能面临重构。对于用户而言,比特币仍是高风险高收益的“非共识资产”,而非普适性的“数字黄金”。